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普及,企业也逐步向数字化转型,致力于打造BI项目。而BI项目的实施落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思考:落地前、落地中、落地后。
一、落地前
1、业务切割
单体项目在构建之初,数据库的负载和数据量都不大,所以不需要对其做拆分,但是随着数据量的增长,大家开始对项目进行业务切割以便更清晰明了地了解项目。
举个例子:电商公司的组织结构
按职能分:
如BI部门按照业务逻辑分:

如果业务独立性高,且单模块业务量大,可以用项目隔离,但对于BI部门来说,数据需求较大,所以可以对BI部门以业务模块去划分不同项目,同时对于业务模块下的细分业务用文件夹切分。
2、数据选型
数据选型的原则是适合公司业务。在数据库选型时,需要从公司业务架构、业务特点、项目数据量、数据类型、甚至团队成员的业务能力等多角度去考量。
3、确定BI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中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项目计划、蓝图方案和项目管理方法。
项目计划是对项目整体进度的安排和把控,即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或完成什么内容,一般包括里程碑计划、主计划和详细计划,其中里程碑计划处于最高地位。

蓝图方案是团队经过详细调研之后拟定的、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文件,是更为具体的解决方案,会将项目中的各类方案框架细化到可设计、可执行的粒度,具有可行性和全面性。
二、落地中:聚焦细节
1、数据连接
如果在一个项目中业务较多,要考虑数据连接的复用性;同时对于数据权限的限制,优先考虑通过数据连接中的用户权限来控制。
2、数据模型
数据建模可以通过多表关联实现复杂建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实现并不等同于最优实践。BI项目数据建模一般单个模型中不要超过5个表关联,以便后期维护。对于数据层面,可用范围要极尽缩减,做到用多少取多少。
3、报告
报告可以反映出这个BI项目的价值,所以报告要做到有大局观、可以灵活变通、数据可视化。
三、落地后:数据监控
数据监控是为了节省成本、提前预警以保障数据安全、和规范使用流程。在监控数据的同时,也要结合用户不断更新的需求去优化BI项目,保证它在企业业务决策经营中的长期使用价值。下图为监控体系构建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