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别人用雷达图把数据对比做得又直观又高级,你是不是也想试试?但一上手就懵:该什么时候用?图里的曲线绕来绕去咋看?为啥自己画的总像“乱麻”?今天一次性解决4个核心问题,让你从“不会用”到“用得溜”!
一、先搞懂:雷达图到底适合啥场景?
核心优势聚焦 “多维度对比”,通过雷达图与其他图表的直观呈现对比,能清晰凸显雷达图在多维度数据可视化上的显著优势——相较于表格及传统图表,其信息传递效率与直观性提升显著,可更高效地挖掘数据背后的关联与差异。
以下四类典型适配场景示例,同步附上雷达图与其他图表的对比呈现,可以直观感受雷达图在信息传递上的优势。




二、再学会:雷达图里的 “曲线密码” 怎么看?
结合下面图例,说明雷达图数据的具体解读逻辑。

这张雷达图展示了地铁、网约车、共享单车在单次成本、出行时效、舒适程度、灵活程度、覆盖范围五个维度的表现,核心信息如下:
地铁(蓝色曲线):在覆盖范围和出行时效维度表现突出(曲线外凸),这得益于地铁的线路覆盖广、通勤耗时短;但灵活程度和舒适程度维度表现一般(曲线内凹),则是由于地铁线路固定、高峰时段拥挤的特点。
网约车(绿色曲线):在舒适程度和灵活程度维度优势明显(曲线外凸),因其提供门到门服务,乘车体验更佳;然而在单次出行成本上表现较弱(曲线内凹),主要由于费用相对较高。
共享单车(橙色曲线):在单次成本维度表现最优(曲线外凸),即骑行成本极低;但在出行时效、舒适程度、覆盖范围维度表现较弱(曲线内凹),因其适合短途出行,骑行耗时较长、体验一般,且主要服务于主城区
简言之,这张图清晰呈现了三种出行方式的 “长板”与“短板”:地铁适合追求高效、广覆盖的长距离通勤;网约车适合注重舒适、灵活的中短途出行;共享单车适合低成本的短距离代步。
三、实操课:3 步画出能用的雷达图
接下来,让我们用下方的通勤工具调查数据,亲手绘制一张雷达图,一起探索不同出行方式在各个维度上的优势与短板。
第一步:需要准备好雷达图所需要的数据。

第二步:导入数据,可以选择将数据表在数据源或者在数据模型中进行导入。
第三步:创建菱形面积雷达图
- 在仪表盘编辑界面中,新建一个菱形面积雷达图。
- 在数据选择区,勾选“评估维度”、“地铁”、“网约车”和“自行车”字段。系统将自动把“评估维度”分配为维度,其余字段分配为指标。(替代方案:您也可手动将“评估维度”字段拖拽至维度区,将其余三个字段拖拽至指标区。)
- 完成上述操作后,即可生成如下的雷达图效果:

四、数据避坑指南:这3类数据,千万别用雷达图!
维度数量异常的数据
- 维度<3个(如仅比“价格”“销量”):仅2个维度时,雷达图仅能呈现两点连线,视觉信息单薄。建议换柱状图对比更直观。
示例如下:

- 维度>8个(如10个维度):换折线图,避免射线挤成乱麻。建议换折线图展示趋势更清晰。
示例如下:

数值差异极大的数据
如对比“公司营收(百万级)”和“员工人数(个位数)”:数值量级差异过大时,雷达图会让小数值维度曲线紧贴中心。换双轴折线图,避免小数值曲线紧贴中心。
示例如下:

无对比意义的单一数据
如仅展示 “自己本月消费”,无对比/无标准:换表格或饼图,雷达图会成 “孤零零曲线”,看不出好坏。建议换表格或饼图展示结构更清晰。
好啦,以上就是把雷达图从“看不懂的六边形”变成“秒懂的能力图”的全部魔法! 如果还有哪个步骤没变明白,别客气,尽管在评论区甩出你的问题!
现在,雷达图的核心用法、解读技巧和避坑要点已全部掌握,快拿起你的数据,亲手动手操作起来吧!→领取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