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都在10万人左右。平均每天有近300人死于车轮下,相当于每天从天上掉下一架波音飞机。”中国道路安全领域的知名专家王声涌教授说,“我的比喻也许并不太恰当,但是,飞机失事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希望通过我的比喻能让大家对道路交通引发的伤害警醒起来。”
2003年以来,道路交通伤害已经超过“自杀”,成为中国人伤害死因的第一位。目前中国每年的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数约占全球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数(120万人)的8.3%(这个比例还是相当高的)。
对死亡人群特点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女性,以行人、乘客、驾驶摩托车和骑自行车者这些弱势群体居多。人们一般认为,老年人社会活动较少,不是道路受害的主要人群。但这次调查发现,车祸死亡率最高的年龄层,男性为75岁左右,女性是85岁左右。王教授说,老年人是道路交通伤害死亡和重度创伤的弱势人群,而且年长者比年轻人更容易死亡或造成严重残疾。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这个问题应该予以高度关注。
车辆增多不是导致车祸死亡率上升的必然因素
近年来,人们感觉路上的车越来越多。那么,车多一定会使道路死亡率上升吗?答案是否定的。
据介绍,2005年国内的汽车数量、机动化程度分别比1980年增长了61倍和46倍,同期的公路里程数只增加了1.2倍。这说明,道路建设速度明显低于机动车的发展速度。而且,公路管理的标准低、路况差,道路的标志、标线和安全设施不全,报警电话、急救联络和监控系统覆盖面不够等,也是道路交通伤害多发和死亡率高的原因。专家还介绍,道路的直线路段过长是我们常见的设计缺陷。汽车驾驶员在平直的公路上由于沿途景观单调,容易产生疲劳。当公路两旁存在许多钢制的柱子,或坚硬的混凝土隔离路障时,一旦车速过快或越线发生碰撞,就很容易造成死亡或严重伤害。
近10年来,中国的机动化程度(每千人拥有的机动车数量)每年以10%~20%的速度增加。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汽车数量远低于它们,但我们的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却很高。有数据显示,2000年美国每千人拥有机动车790辆,同年中国每千人拥有48辆,只有美国的1/16,但中国的 万车死亡率却是美国的8倍。
王教授的团队研究认为,20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尽管机动车数量和流动性不断增加,但许多国家的交通死亡率都有所下降。而只拥有全球机动车总数32%的发展中国家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却占了全球的84%。由此说明,车辆增多、流动性增加并非必然导致车祸死亡率的上升。
(图片来源:Smartbi私家车真实数据)
通过分析以上图表的数据,我们可以更形象地看出车辆增多、驾驶员增多并非必然导致车祸死亡率的上升。从2012年私家车数量8838.60(万辆)、驾驶员数量20028.53(万人)到2016年私家车16330.21(万辆)、驾驶员数量30328.76(万人),私家车和驾驶员数量都有了大幅的提升,但2012年交通事故204196(次)到2015年187781(次),整体趋势却是不断下降的;再看看地图区域“广东省”的数据,它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和交通死亡人数的总体数量也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说明我国近年来的交通安全状况正向好的方向发展,总体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一方面中国的汽车拥有量在逐年增长,另一方面交通法规和管理正走向成熟和日趋严格。中国有望在未来时间内摆脱世界交通事故死亡率第一的“荣誉”称号。
道路交通伤害是能够预见和预防的
专家认为,道路交通伤害并不是道路交通运输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专家建议,防治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全社会都要参与,要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另外,在设计交通系统时要更多考虑人体对损伤的抗力,比如降低行车速度、设置人行道、改进大小客车前端设计以保护行人,以及在道路中设置隔离防护带,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减轻伤害程度;对现有道路基础设施加强管理,提高道路安全性,为行人和骑自行车者提供更安全的路线,实施交通安全措施。此外,加强对居民进行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也必不可少。
|